在东辛农场探索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,东米公司职工韩亮无疑是冲在前列的先锋力量。这位“90后”青年在六年间从一名普通的饲养员成长为养殖场的负责人,用躬身实践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农人破茧成蝶的奋斗赞歌。
2019年,韩亮怀揣着对农业的热忱踏入东米公司,开启了他与家禽养殖的不解之缘。彼时的他虽带着新人的青涩,却有着能吃苦、肯钻研的韧劲,他将鸡群的健康视为头等大事,全年驻场超300天,日夜守护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工作之余,他认真钻研专业书籍,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,将学到的科学养殖技术应用到实践中。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技术的钻研,加之其在一线摸爬滚打的扎实历练,使他迅速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业扎实、独当一面的技术员。2021年至2024年,韩亮凭借不懈的努力,成功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权威证书,为自己的成长之路铺就坚实基石。
2025年,东辛农场吹响了产业结构调整、寻求多元化发展的号角,探索发展肉鹅养殖项目,亟须开拓者。面对这一全新挑战,韩亮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成为挺进“新蓝海”的排头兵。年初,他远赴山东多个大型鹅场,虚心请教、潜心学习。为了摸透肉鹅的生活习性,更好地掌握养殖技术,他索性住进鹅棚,与鹅群同宿同起,从日常饲喂配比到疫病防控要诀,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每一个技术要点。
今年五月,首批鹅苗抵达肉鹅养殖场,挑战也随之而来。昼夜温差大,韩亮彻夜守在温控器旁,一夜起来调整七八次参数,只为确保鹅苗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。3日龄时,鹅群出现“湿毛”问题,排查发现是新棚舍通风口设计不合理,他带着工人连夜改装,蹲在鹅群里耐心观察,终于找到了保温与通风的平衡点。
经过反复测算,韩亮确定了“棚舍+散养”的生态养殖模式:开辟开阔的活动场地,打造清浅的水池,既让鹅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,又将动物福利融入日常管理。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,这是底线。”韩亮每天仔细记录鹅群的采食量和粪便状态,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,定时投喂新鲜的青草和玉米,保障肉鹅营养均衡。
第二批鹅苗进场时,韩亮已经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夜间巡查时,能凭着细微的叫声发现卡在网床缝隙里的雏鹅。50日龄时,热浪裹挟着38℃以上的高温持续侵袭,热应激的威胁如影随形。韩亮带领团队沉着应对:加密清凉水源补给,每两小时更换一次活水;精准调配防暑药剂融入饮水;全员轮值巡查,实时监测鹅群动态。一道道防线织密织牢,让鹅群在热浪中安然度夏。8月上旬,首批肉鹅顺利出栏,这满栏肥硕的成果恰是韩亮团队日夜坚守的最好见证。
而这份坚守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。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父亲,韩亮一连数月把“家”安在了鹅场。“舍小家为大家”,在他身上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鹅舍里一个个不眠的夜晚,是手机相册里许久未更新的孩子笑脸,是责任与亲情间那份沉甸甸却无悔的选择。
从肉鸡到肉鹅,从“跟着干”到“领着闯”,韩亮的成长历程藏着新时代农人的模样:敢接“烫手山芋”,能啃“硬骨头”,把“干一行精一行”刻进骨子里。就如他所说的那样,只要把根扎在土地里,青春就能结出丰硕饱满的果实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