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苍苍,野茫茫,一片衰草枯苇塘。垦荒建场初期,遍地都是苍茫的芦苇荡,我们靠着两条腿,一步一步走出了生产建设之路。在那片广袤的大地上,黑黝黝的黏土地里翻滚出稻麦的香甜,我曾将自己的汗水、热血和青春播撒在那一方热土上,留下了我人生中最美的足迹。”蒋兴珍向记者回忆时说。
蒋兴珍1932年生,连云港市云台区人。1950年,送未婚夫参加志愿军,奔赴朝鲜战场杀敌立功,自己积极投身地方工作。1951年因育林、护林工作成绩突出,被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授予林业模范,出席在上海召开的表彰大会。1952年苏北行署妇联安排她来东辛工作,来场后认真学习机务技术,成为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。
不识字却成为了女拖拉机手
“跳上拖拉机时,我高兴得流泪了,激动与喜悦涌上心头,老百姓跟在后面挥手喊着:‘快看,女人也开上拖拉机了!’”蒋兴珍回忆道。蒋兴珍年幼时家境贫寒,从小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,养活弟弟妹妹。调派到东辛工作时,她刚满20岁,正值青春年华,从小吃苦受累的她,一个人离开家踏上了东辛这片土地,也正是在这里,实现了她青春的梦想和抱负。初来乍到,在蒋兴珍的记忆里,东辛农场人烟稀少,零零散散的瓦房分布在各个分场,通往分场的水泥地高低不平,下完雨后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泥坑里,泥水溅起老高,人都变成了泥猴。来到学习班报道后,老师和男同学都投来了异样的眼光,大家问她:“来干啥的?”蒋兴珍说:“来学开拖拉机的!”机师说:“你不能开这个,太脏了!”男同学也在嘀咕:“女人还来学开火犁啦!”在一片质疑声中,蒋兴珍更加坚定了学好挖掘机的决心,由于不识字,老师讲的课本上的内容她都看不懂,但是笨鸟先飞,看不懂文字,就用画图代替,每天晚上深夜,别人都在休息,蒋兴珍点着煤油灯,一遍一遍地看着自己画的笔记,熟悉拖拉机操作步骤,第二天的实操课上重复练习,两个月后,就这样在质疑声中她学会了开动机器、检查和修理,顺利通过拖拉机考试,成为了东辛垦荒第一代女拖拉机手。
在她带领下生产力显著提高
五十年代初,东辛农场成立代耕站,蒋兴珍拿到拖拉机上岗合格证后,在东滩分场代耕土地。在她的印象里,东滩分场很穷,耕地靠人工劳作,生产力水平大幅落后,蒋兴珍来到这里后,没日没夜地跟着大家一起干。五十年代的拖拉机特别笨重,难开,发动时震耳欲聋,尘土飞扬,蒋兴珍每天爬上爬下开着拖拉机,不一会功夫满身都是灰土和黑油灰,开荒的时候条件不允许,没有太多的换洗衣服,一件衣服脏了反过来再继续穿,有虱子了就抖一抖。蒋兴珍回忆,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特别冷,为了抓紧时间开荒种地,尽早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,她和其他同事采取轮班制,人休息了机器也不能停,寒冷的冰雪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,冻僵的手指努力打着方向盘,脚上早已布满了冻疮,即使冻疮让人忍着冷了疼热了痒的煎熬,脚下依然有条不紊地踩着离合和油门。“吃不上一口热饭,有时候兜里揣着馒头,饿了就拿出来啃两下”。在她的回忆里,当时耕地周围农户较少,他们用几根木棍,很薄的布支了两个帐篷,不挡风也不避寒,热乎的饭菜刚出锅就凉了,从地里干活回来即使凉透的饭菜也会狼吞虎咽大口吃起来,在那个年代,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,大家比的就是谁干活多。使用拖拉机开荒后,东滩分场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升,在蒋兴珍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东滩开荒土地2000余亩,播种小麦1000余亩,收获粮食比往年翻了一番。
多次荣获“优秀党员”荣誉称号
今年90岁的蒋兴珍曾4次荣获连云港市优秀党员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。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东辛,在东辛大地上流下了辛勤汗水和收获了丰硕成果。她不仅为农垦事业贡献了力量,成为了生产线上能遮半边天的人,还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性代表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,成为了女青年的榜样。蒋兴珍的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、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被江苏省作家梅汝凯来农场体验生活时,以蒋兴珍为原形写进了长篇小说《农场女儿》,分别于1957年、1959年两次出版。
|